东北吉林适合种植的药材(吉林省种什么药材最挣钱)

技术文章 admin 2024-04-20 20:19 4 0

  云雾缭绕东北吉林适合种植的药材的深山老林东北吉林适合种植的药材,鹤发童颜的老中医,是人们关于中草药的最初印象。但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北吉林适合种植的药材,众多野生中草药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了挽救这些曾惠及无数中国人的天然物种,中医药工作者正在研究、实践将野生中草药转成家种,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在人们的观念中,野生总比家种好,往往那些被冠以野生名义的中草药及衍生产品身价倍增。然而,果真如此吗?

徐鸿华和中草药

  五指毛桃

鸡血藤

  广藿香

穿心莲

   本期,我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中医药专家,为您揭开中草药神话之谜。

   中草药“野生”濒危:“杀鸡取卵”难以为继

东北吉林适合种植的药材(吉林省种什么药材最挣钱)

   今年77岁高龄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徐鸿华从事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长达半个世纪。据徐教授介绍,全国中草药资源共有12800多种,其中常用的有600多种。在这600种中,野生占400多种,栽培药材有200多种,“可见野生中草药的重要性。”徐教授说。目前,在野生中草药中,全国将有50多个品种的野生常用中药材处于濒危的状态。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仅从数十年来野生中草药价格的不断攀升就可以看出自然资源正在日益枯竭中。20世纪60年代,藏民用0.5公斤冬虫夏草只能换一包3角的香烟,但现在0.5公斤冬虫夏草要十几万。有着“百草之王”美誉的野山参,生长于东北的长白山区。近300年来,长白山作为野山参的唯一产区,储量和产量明显减少。1981年,野山参年产128公斤,1992年年产已经不足10公斤,现在年产连3公斤都不到。而人参属植物中最古老的三七90%都分布在云南文山州,可是近30年来,竟然连1株野生三七都找不到。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南认为,基本符合实际,并非夸张。

   野生中草药何以会在短短数十年间经历灭种的危机?徐鸿华教授认为,一是中药材需求量增大。除了中医治疗用药之外,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对中草药的用料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采摘,促使野生中草药数量迅速下降,甚至濒危。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挖一株少一株。”在利益驱动下,有些还未到成熟期或采收期的药材也被连根拔起,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做法使药材的繁殖难以为继。比如,在“百药之王”甘草的分布地——宁夏荒漠地区,甘草收获季可以见到几亩地里有上千人采挖的情景。殊不知每挖1公斤的甘草就会破坏600平方米的植被,仅40多天,800万亩的草原防风固沙的能力消耗殆尽。野生甘草资源覆盖率从90%下降到零星,甚至变成了濒危植物。

   中草药进补之误区:盲目进补,补了也白补

   陈建南说:“野生中草药的其他用途远比中医用药需求大。比如冬虫夏草的濒危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为贵,人们偏偏就觉好,就滥用。广东人尤其钟爱用冬虫夏草煲汤进补。其实冬虫夏草必须足够量而且长期吃才有效果。像现在这样一盅汤里只有两三条,根本达不到起效剂量,是极大的浪费。”

   徐教授认为第二方面则源自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大自然的平衡被打破,野生中草药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蚕食,严重地威胁着它们的生存。比如云南文山野生三七原本生长于海拔1200~2000米的原始森林中,随着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对光照和温度极为敏感的野生三七遭受着灭顶之灾。拿广东本土中草药为例,比如广藿香,品质最好的名为“牌香”,因产于广州石牌而得名。而众所周知,曾经出产牌香的石牌早已看不到田野,寸土寸金的商业旺地是不可能出产牌香的。此外,工业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现代病”都在危及野生中草药的生存。

   野生转家种:非一朝一夕之功

   “广东生产中成药的企业,原料当中有100多种来自野生中草药,其中有些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种。”徐鸿华教授说。

   据徐教授介绍,国家非常重视野生中草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拿出许多举措。其中,野生转家种则是重中之重。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承担了30个品种的野生转家种的研究课题。经过艰苦的研究实验,从1999年项目启动至今,已成功将这30个品种从野生转为家种。“现在家种面积较大的有阳春砂、巴戟天、沉香、化橘红、鸡血藤、凉粉草等。”徐教授说。

   然而这条路还很艰难而漫长。徐教授举例说,“比如广东人常用来煲汤的五指毛桃,转为家种时种源问题很难解决,种子不容易收集到,成熟期也不好把握,有时种子一熟就被鸟叼走。即便收集到种子,发芽率也很低。必须通过数年研究,将野生种子孕育发芽,通过育苗实验成功,才能进一步解决种源问题,使之可以大面积成长。”再如广东本土药材青天葵,“种子很小,发芽率也很低,要成功将其转为家种尚需时日。”一公斤卖到3万元的名贵药材铁皮石斛也曾同样面临种源问题。野生铁皮石斛长在深山老林中,且常附生于树干或树枝上,生长期为两三年,由于野生种苗在很小时就被采光,在自然环境中,野生铁皮石斛几乎没有了。经过研究,如今将铁皮石斛从深山老林请到山下栽培,也已成功,并且已建立了铁皮石斛的种植基地。

   已经77岁高龄的徐鸿华教授耳不聋,眼不花,面色红润,问及养生秘笈,老人家笑答,可能跟工作有关。因为要研究广东省野生中草药,徐教授经常赴深山密林考察研究,即便现在还会经常上山下乡到药材生产基地。经常身处大自然中,空气好,心胸自然就开阔;不断翻山越岭,运动多,腿脚自然就灵便。此外,徐老还有独门秘笈,那就是用自己精心培育出的家种中药材煲汤。“我常用种植基地培育的灵芝、五指毛桃搭配红枣、鸡或猪骨煲汤。灵芝可以安神健体,五指毛桃则可以补虚。”

   如今,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已经汇集成《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GAP)技术》一书。这本书凝结着一批中医药研究人员的心血,将是中草药种植最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南。徐教授强调,野生中草药转家种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问题的,未来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十年,研究了30种,且还未完全满足用药需要。正如前面说的,野生中草药资源有400多种,仅广东中成药制药需要的就有100多种,野生中草药全部转栽培,不是十年八年可以解决的。”徐鸿华坦陈。

   打破“野生”之神话 “野生”未必胜“家种”

   中草药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在老广的观念中,当然是野的胜于家的。其实这只是人们思想中的误区。我们常吃的稻谷、小麦最初也都来自野生,可转家种后品种不断优化,质量已大大超过野生。中草药也是一样,野生转家种后,药效需要具体品种具体分析,但是绝不是野生的就必然比家种的好。拿徐教授经年研究的灵芝为例,人工栽培的灵芝比野生灵芝质量更有保证。“中草药品种复杂,即便都是灵芝,品种也有很大差异。相比之下,栽培时则会选择优良品种进行培育,质量比野生有保证。”徐教授介绍说。

   比如,被炒得火热的灵芝孢子粉,价钱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一公斤不等。据徐教授介绍,野生灵芝孢子粉常常在风吹雨淋中都散光了,而栽培的灵芝则可以人工收集孢子粉。此外,每种中草药都有自己的采收期,野生中草药的采收期没办法控制。“农民采收的药材有没到期的,也有过期的,无法保证质量。人工栽培的则可以定期采收。就这个方面来说,栽培的一般情况下好过野生的。”

   陈建南认为,野生也有比家种好的,但并非全部如此。就灵芝而言,日本人就更喜欢用家种的。“家种灵芝经过多年培育,优选更新菌种,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很多,因此家种的灵芝比野生的更好。”人们熟悉的各种“道地药材”,基本上属于有很长栽培历史的家种品种,公认品质优于一般野生来源的同品种药材。此外,三七、杜仲、天麻等濒危野生药材品种,商品化供应的药材都是靠家种,通常比野生的质量更有保证。

   然而,中草药品种庞杂,具体品种仍需具体分析。徐教授又举例广东中草药巴戟天,这种药材的药效和生长年限关系密切,5年以上野生巴戟天质量非常好,但是因为关乎农民的收益,目前栽培的巴戟天很少有种植5年以上才采收的。“人工栽培的3年生的巴戟天就不如野生的5年以上的巴戟天。”徐鸿华说。但是,现实中,由于缺乏规范化种植的严格限制和相关规定,亦缺乏投资、补贴农民种植中草药的通畅渠道,部分家种中药材的质量依然难以达到野生的效果。

   因此,老百姓不应一味迷信“野生”中草药以及打着“野生”旗号做高价钱的中草药产品,而是应该去大药店或正规的医院或商家购买中草药产品。

   “千年灵芝”只是传说

   我国传统中草药材灵芝素来被人青睐,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对灵芝有记载。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为仙草。而据徐鸿华介绍,灵芝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灵芝孢子粉则对心血管有积极作用,可以减轻癌症病人化疗的副作用。然而,如今灵芝却被商家加以利用并大肆渲染,“神话”灵芝的功效,换取暴利收益。“千年灵芝”就是中草药“造神”的典型例证。

   “其实根本不可能有千年灵芝。”徐教授笑着说,“千年灵芝只是灵芝的别名,就是说灵芝也可以叫‘千年灵芝’。但有些商家却以此来宣传灵芝生长期,就大错特错。灵芝是一种菌类,生长周期只有几个月,之后任其生长就木质化了。所谓千年灵芝只是腐朽的木头。一年之内,孢子粉就都散发了,只留下一个空壳,能有什么用呢?”

   早在2006年广州召开的保护南药研讨会上,徐教授就不留情面地揭穿了“千年灵芝”的骗局。然而,记者在网络上查询,在某拍卖网站上依然有人在以不菲的价格在叫卖“收藏级千年灵芝王”。

   中草药抢救和中医传承

东北吉林适合种植的药材(吉林省种什么药材最挣钱)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中药药效不如以前了,那么,每天为病人开具药方的中医医生感受如何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友章教授告诉记者,中药材的药效和生长环境、采集季节以及生长期都密切相关。因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很多,生长期不够、酸雨对水源和植被的影响,过度采伐、加工不合理、保管不当等等都可能导致药效降低。随着野生中草药的濒危,刘教授认为这种趋势必然会影响中医的发展。在他行医生涯中,明显感到野生牛大力、毛冬青、五爪龙、千金拔等药材越来越少。在他看来,同种药材,种植的药效还是无法与野生生长期长的药材相比。若野生药材尚未达到生长期,其所需药用部位尚未成熟就采挖,则药用价值比家种的药材还要差得多。刘教授认为,“十年采的杜仲和六年采的就不一样,十年的明显药效更好。”

   野生中草药的濒危状况使刘教授在开具药方时也有所改变。中草药原料来源包括三部分:植物、动物和矿物。就动物原料的中草药而言,过去刘教授给病人开具药方时还会开鳖甲、龟板等药材,现在却很少开这两味药了。“过去的龟是有近千年的寿命,集天地之气,成熟度很好,龟板溶解吸收了很多有机物质,现在有些龟板被人家煲过汤再出售,严重影响质量,药效当然不行。”刘教授说,他会在药方中开具一些龟板、鳖甲的替代品,“但药效不能完全代替”,为达到最佳的疗效,在药物的用量上也要适当进行调整。

   刘教授认为,根据当前的情况,应健全保护野生药材的相关法规,建立野生药材保护法和野生药物保护园,对野生药材品种、产地、药效等的评价标准进行规范化,保护野生药材的生长环境,制止滥采乱挖。

   在陈建南看来,目前是存在中药材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但就他观察,品牌药店、大医院的药材品质还是不错的。目前,野生中草药濒危和中医发展的冲突还没到可怕的地步。“野生资源不是不可再生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不会产生最坏结果。”陈建南表示,“更主要的原因是用药的人对药性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原料是一个方面,开药医生的医术也是一个问题。”他认为这也涉及如何传承中医精华的问题。

评论区